8月1日,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Bob Mumgaard在《国会山报》(THE HILL)刊稿《China just bet $2 billion on fusion energy. The US must respond.》,就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增资至150亿一事,呼吁美国做出回应。以下是报道内容:

中国刚刚在核聚变能源商业化方面下了一笔重大的国家赌注,现在正是美国做出回应的时候。
中国政府和行业领导人正致力于让中国在创新领域引领世界。他们正努力复制那种孕育思想和发明的生态系统——正是这种生态系统让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如此特别,也正是这种生态系统通过汽车、互联网等核心技术影响了数十亿人的生活。
这样做既助力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拓展了中国的长期地缘政治影响力——这与过去一个世纪创新生态系统给美国带来的优势如出一辙。中国的努力具有前瞻性,正押注于那些将主导未来数代全球经济的技术。
这意味着既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量子计算等基础研究领域提供资金,也为半导体、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电池——以及核聚变(人类所需的最后一种新能源)等应用研究领域投入资源。
本周,中国在这条进步之路上迈出了重要的新步伐:投入约21亿美元,将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定位为中国核聚变商业化的核心国有控股载体。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整合了顶尖高校、行业巨头和国有能源企业的专业力量——其中多家企业还是这家新公司的投资方。他们的目标是——发展中国的核聚变产业。正如中国一家媒体报道所言:“国家队已就位。”
这与我联合创办并过去七年一直在打造的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形成了直接竞争
。与CFS一样,中国的这一举措旨在建造一种名为托卡马克的核聚变装置来发电。同样,与我们公司一样,他们也将采用高温超导磁体——这种技术能实现更紧凑的发电厂,从而更具竞争力。这充分证明我们的技术路径极具前景,但同时也表明,
协调一致的国家行动现已全面加入核聚变能源的竞争。
隔岸观之,或许很难确切理解中国这种政府与民间力量结合的模式正在做什么。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们组织有序且资源充足。他们的一些核聚变研究设施规模大到从太空都能看到。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的成立再一次表明,中国深知核聚变的重要性,并正积极行动以抢占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这清楚地表明,中国正将其核聚变领域的努力整合为一项全面、全国协同的产业战略,” 密切追踪中国科技与创新动向的兰德(RAND)公司分析师Jimmy Goodrich总结道。
这样的剧情我们并不陌生。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完善的供应链、劳动力培养以及中央推动的发展模式,使其在太阳能电池板、电池、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这些技术中,有不少是在美国发明的。
相比之下,美国政府在核聚变领域的行动却跟不上。
无党派的政府问责办公室(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GAO)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在美国能源部资助的核聚变项目中,仅有约1%用于支持商业化——这部分资金来自该部门资金规模有限的 “基于里程碑的核聚变开发计划”
(Milestone-Based Fusion Development Program)。如果美国想在核聚变商业化的竞争中与其他国家一较高下,联邦政府就必须大幅提升对核聚变部署的投入。
除了为 “里程碑计划” 提供资金以匹配中国等竞争对手的雄心外,国会和政府还有其他方式可以为核聚变领域提供支持。
美国能源部核聚变能源科学咨询委员会在2020年发布了一份新的长期规划——《Powering the Future: Fusion and Plasmas》,其中详细列出了那些能帮助所有核聚变能源企业更快部署发电厂并扩大规模的研究设施。但目前,正在建造这些美国核聚变产业加速部署和快速扩张所需的研究试验台和设施的,是中国,而非美国。
能源为民众、企业和国家带来繁荣。谁掌控了能源,谁就对世界以及世界上所有人的未来拥有超乎寻常的影响力。当前,美国政府正聚焦于美国的能源主导地位、为人工智能供能以及提升能源安全。显然,政府本可以采取行动来培育这种主导地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对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能源主导地位毫无回应。
参考资料:
- https://thehill.com/opinion/energy-environment/5431531-fusion-energy-china-us-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