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2040年建成示范堆!德国专项战略《聚变行动计划》正式发布

· 行业报告与政策

近日,德国联邦研究、技术和航天部(BMFTR)发布《聚变行动计划》,正式将一份停留在基础研究层面的科学愿景,转化成为一份充满战略雄心、明确时间表和巨额资金承诺的国家产业宣言,德国立志在本土建造世界上第一个示范性聚变发电厂

Section image

这背后是德国作为高端工业国对未来的深刻忧虑与远见:依赖进口的化石能源、波动性的可再生能源难以独自支撑其全球竞争力的基石。德国正试图将其在科学领域的领先优势,通过国家意志,转化为下一个世纪的产业主导权。

一、核心技术路径:磁约束与激光聚变——双轨并行的战略理性

德国的聚变战略建立在两大主流技术路径上,显示出其严谨而全面的技术布局。在磁约束聚变领域,德国是不折不扣的全球领跑者。其标志性项目——马普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Wendelstein 7-X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大的仿星器装置。与常见的托卡马克相比,仿星器天然具有连续、稳定运行的潜力,更适合未来的商业电站。德国在这一独特技术路线上积累了数十年经验,形成了全球独一无二的技术壁垒。

与此同时,德国并未忽视另一条技术路线——激光聚变(惯性约束聚变)。尽管德国国内缺乏类似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的大型激光设施,但其产业界却在激光系统、光学材料和靶材制备等关键环节扮演着“隐形冠军”。2022年12月,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实现净能量增益的突破,极大地提振了该领域的信心。

德国行动计划中明确要填补国内激光聚变大型研究设施的空白,正是为了激活本土的产业优势,使之形成完整的技术能力。这种“磁约束保底,激光聚变争先”的双轨战略,确保了德国在任何一条技术路线取得突破时都不会掉队,是国家层面规避技术路线风险的明智之举。

二、八大行动措施:一张系统性的产业崛起蓝图

该行动计划的核心是八大具体措施,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从研发到市场的完整闭环。

  • 超20亿欧元资金投入:政府承诺在本立法期内(至2029年)提供超过20亿欧元的专项资金。其中约17亿欧元通过“Fusion 2040”等计划投入研发与生态建设,另外7.55亿欧元来自基础设施特别基金,用于建设激光设施和关键技术示范堆。这笔启动资金向市场和学界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国家已经下注。
  • 构建“聚变生态系统”:政府将设立“聚变指挥中心”(Leitstelle Fusion) ,作为连接科学界与工业界的枢纽。同时,在2026年第一季度前启动“能力与卓越中心”(Hubs)的招标,旨在成为知识和人才聚集的创新温床。政府还将利用研发税收优惠、折旧政策等工具,并评估将聚变纳入IPCEI(欧洲共同利益重点项目) 的可能性,以吸引大规模私人投资。
  • 基础设施与示范堆建设:从实验装置到工业原型,这是计划中最具雄心的部分。在磁约束方面,政府正积极考虑资助一个工业级的技术示范堆,作为Wendelstein 7-X的继任者,直接将实验室成果推向工业规模。在激光聚变方面,德国将从零开始建设首座大型激光研究设施,旨在同时攻克千焦耳级商用激光器高效点火方案两大难题。
  • 人才培养:计划包括设立“聚变青年研究组”,以培养学术带头人,举办学术周和“聚变创新奖”以吸引最聪明的年轻大脑,并推动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 公众参与:德国从核裂变的争议中吸取了教训。政府将2025年“科学年”主题定为“未来能源”,并通过科普网站、社交媒体、学校教材和公众讨论会,主动、透明地向公众解释聚变的机遇与风险,为未来的选址和运营奠定社会接受度基础。
  • 监管框架:德国政府明确,聚变电站将受《辐射防护法》而非《原子能法》管辖。这一决定意义重大,它将聚变技术与具有历史包袱的核裂变在法律和公众认知上进行了切割,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监管环境政府目标在2026年完成相关立法,并探索设立“真实实验室”(Reallabore),在监管沙盒中测试新技术。
  • 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管理:计划强调保护知识产权,特别是在合作研究中平衡保密与共享。同时,政府将支持德国标准化学会(DIN)和德国电气电子信息技术委员会(DKE)主导推动国际标准的统一化,旨在让“德国标准”成为未来的“世界标准”。
  • 国际合作:聚变是一项全球性事业。在坚守欧洲伙伴(如EUROfusion、ITER)的同时,德国将重点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价值观伙伴”深化合作,特别是在IFMIF-DONES等大型材料测试设施上。其核心是在开放合作与防止核心技术外流之间取得精妙平衡。

三、全球竞争格局下的德国定位

当前全球聚变竞赛呈现“双轨驱动”态势:一方面是以ITER为代表的国家间大型合作项目,另一方面是全球约53家私营聚变初创公司(德国占4家)的蓬勃发展。美国的《聚变能源法案》和英国UKAEA的“STEP”项目都显示出国家层面的强烈意图。

在此格局下,德国的模式独具特色:它既非纯粹的国家主导,也非完全依赖风险投资,而是采取 “国家引导、产业主导” 的模式。国家通过巨额资金和友好政策搭建舞台,但明确要求由以德国企业为首的产业联盟来“唱戏”,最终目标是确保技术主权和产业价值链留在德国本土,从而实现其“能源生产者”和“技术出口国” 的双重战略定位。

四、挑战与风险:通往能源圣杯之路绝非坦途

尽管蓝图宏伟,前路依然布满荆棘:

  • 科学不确定性:示范堆能否在2040年前实现持续、稳定的净能量增益,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科学可行”到“工程可靠”仍有巨大鸿沟。
  • 资金黑洞:20亿欧元仅是“首付”。建造一个示范堆的成本可能高达百亿欧元,商业化之路需要持续、海量的投入。
  • 国际竞争:美、英、中等国都在全力冲刺,德国力争在技术和商业化的速度上保持领先。
  • 公众认知:尽管努力切割,但“核”字标签仍可能引发社会疑虑,公众能否接受一座聚变站在家门口,还需要建立更深入的沟通。

五、结语:聚变不仅是能源,更是国家战略

德国的聚变行动计划,远不止于一份能源政策文件。它是德国在深刻审视全球地缘科技竞争后,为捍卫其工业核心地位而下的一步重棋。它试图将德国在精密工程、基础科研和高端制造上的系统性优势,转化为对下一代能源技术的定义权。

正如一位虚拟的德国马普学会物理学家在评论中所言:“我们不再仅仅是在研究等离子体,我们是在编织德国的工业未来。”成功与否,将决定德国能否在21世纪下半叶,继续屹立于全球高科技与工业强国之林。这场由国家点燃的聚变之火,正试图照亮德国下一个百年的国运。

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完整文件:

Section image

参考链接:

  • https://www.bmftr.bund.de/SharedDocs/Downloads/DE/2025/aktionsplan-fusion.pdf?__blob=publication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