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回旋共振加热新技术方案,为核聚变点火条件实现提供新方向

· 时事动态

近日,由韩国汉阳大学、美国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PPL)等机构研究人员联合开展的研究,聚焦托卡马克氘-氚(D-T)等离子体中,利用顶部发射器的离子回旋射频(ICRF)波加热主热离子的可行性,为聚变点火条件的实现提供了新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布在核聚变领域的权威期刊《Nuclear Fusion》上。

Section image

一、研究背景

研究指出,主离子直接加热在实现聚变点火上比电子加热更高效,原因有三:

  • 一是离子能量输运损失可能小于电子,且高能离子的良好约束效果已被多项实验证实;

  • 二是更高的燃料离子温度能提升聚变反应率,JET的D-T实验已验证这一点;

  • 三是中型反应堆中,离子-电子温度平衡或α通道效应仍不明确。

现有ICRH加热方案存在局限:

  • 中性束注入(NBI)虽能直接加热燃料离子,却难以穿透核心等离子体;

  • ITER采用的“少数离子加热”方案,虽能匹配少数离子的回旋频率实现高效加热,但高能少数离子更易向电子传递能量;

  • 过往多数加热方案(如氚的二次谐波阻尼等)效率也较低。

二、创新方案

在托卡马克顶部(θ=90°)安装ICRF波发射器,发射

34 MHz低频波

,直接加热燃料离子(氘为主)。

此方案优势在于

  • 通过优化波极化和传播路径,使波在

    离子-离子混合共振层

    被高效吸收。

  • 模拟显示:

    >50%的功率被氘离子吸收

    (总功率分配:D:T:e=50:15:35),显著高于传统方法。

三、关键物理分析

1.波传播与极化优化

有效加热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在D (50%)-T (50%) 等离子体中,实现回旋阻尼的有利波极化需满足特定条件,即 | E₊/Eᵧ|=|R/S|≈|(15ÎR³-13ÎR²-10ÎR+8)/(15ÎR³-10ÎR)|,且仅在 0.75<ÎR<0.85(靠近离子 - 离子混合共振层)范围内能获得显著回旋阻尼的良好极化。

为有效加热中心等离子体,混合共振层需位于等离子体中心,例如ITER中(B₀≈5.2T,R₀≈6.2m)对应波频约34MHz。而要通过快波传播路径优化访问混合共振层并获得有利极化,发射器需位于正三角形托卡马克顶部(θ=90°,R≈5m)或底部。

34MHz ICRF 波从顶部发射器传播的模拟显示:波在氚共振层(R_T≈5m)与氘共振层(R_D≈7.5m)间传播,存在混合共振层(R≈6.1m)和截止层(R≈6.2m);功率吸收分布中,氘、氚、电子的功率分配为 50:15:35%,多数物种加热效果显著。

2.频率与位置的影响

频率影响方面,与34MHz相比,36-38MHz时离子功率阻尼显著提升至约 90%(氘75%、氚15%),但因顶部发射器与混合共振层距离短,大部分功率沉积在等离子体边缘(r/a≈0.8)。

位置影响方面,120°位置能最大化氘和氚的阻尼效果,但高场侧发射器实操难度高于顶部发射器。

3.燃料参数影响

此外,氚比例等参数也影响功率分配:富氘等离子体中,氚阻尼通常增强;富氚等离子体中,电子阻尼因与共振层距离增加而增强,关系更复杂。

四、结论与展望

研究表明,34MHz ICRF波与顶部发射器结合,可实现超50%的热氘加热,利于点火初期提升离子温度至点火温度,而顶部发射器是确保有利极化和核心阻尼可及性的关键。

未来需进一步研究顶部发射器的工程约束,及不同条件下α粒子有害加热的缓解方法,为聚变反应堆应用奠定基础。

该研究由Jungpuyo Lee等人完成,相关成果为托卡马克主热离子加热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与此同时,该项研究成果也将会在今年10月15日的第三十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大会上作公开报告。

参考链接:

  • https://conferences.iaea.org/event/392/contributions/35969/attachments/19942/33996/Lee-TH-H.pdf
  •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41-4326/adf569/pdf
  • https://conferences.iaea.org/event/392/contributions/35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