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三家商业聚变公司(Focused Energy、Marvel Fusion、Proxima Fusion)联合发布一份报告,呼吁政府在核聚变政策落地、资金投入与监管创新上快速行动,抓住巩固经济与技术主权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本土核聚变产业,以避免在中美主导的全球竞争中错失先机。

一、锚定高科技议程:从技术优势到明确里程碑,剑指首座商用核聚变反应堆
2025年7月,德国联邦政府通过《德国高科技议程》,将核聚变正式列为保障国家未来的六大关键技术之一。

报告将 “支持高科技议程、启动德国核聚变产业” 列为首要任务,明确了政策、技术与时间的三重布局。 在政策定位上,
德国联邦政府在《高科技议程》已清楚表明,计划于2025年内推出一份 “战略性、长期行动计划”,核心目标是在德国建成首座核聚变反应堆,推动本国成为全球商用核聚变能源的先行者。
这一目标并非空中楼阁——报告强调,德国已形成独特的核聚变技术多样性:欧洲领先的核聚变初创企业均扎根于此,Proxima Fusion专注最新高温超导准等动力仿星器技术,Marvel Fusion与Focused Energy则深耕激光核聚变技术路线,这种技术多元性被视为 “战略优势”,需通过持续的“技术开放性”充分激活。
为避免目标虚化,德国核聚变产业已制定与高科技议程协同的清晰里程碑:2030年前实现首座示范设施落地,2030年代末让首座商用核聚变反应堆投入运营。报告特别指出,示范设施是关键过渡环节 —— 它能大幅降低国家、产业及私人投资者的风险,从启动阶段就推动核聚变生态快速成长,并为德国整体经济带来“溢出效应”。
然而,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的背后是紧迫的地缘政治竞争。报告警示,当前德国凭借强劲科研实力与本土企业,仍能与中美“领先者”保持同步,但全球格局已现分化:中美两国已分别向本国核聚变企业投资超20亿欧元,且计划在2030年代前通过巨额投资与首批示范项目夺取市场主导权,以保障AI与量子时代的能源主权及产业基地安全。“若本届政府立法期内不果断行动,德国及欧洲将再次失去竞争力,未来需单向依赖中美核聚变技术。”
二、打造产业基地:30亿欧元联邦资助为基,撬动私人资本需创新工具
报告提出,需通过“国家投资引导+私人资本撬动”的组合模式,推动德国成为核聚变产业高地。
首先需要明确国家资助的“规模”与“方向”。报告测算,
2025-2029年联邦预算需投入30亿欧元,专项用于建设3座核聚变示范设施——这是启动产业的基础资金,且3家核心企业已发布详细建设规划。
而在资助方向上,报告强调基础研究固然重要,但当前核聚变技术已足够成熟,需尽快跳出“传统科研资助”框架,
建立“科研向商用转化”的规模化、高效率机制,避免过度聚焦科研机构而阻碍产业启动。
在私人资本撬动上,报告也尝试提出了清晰路径:利用30亿欧元国家资金可带动20%-50%的私人投资,但需依托三类创新工具:
借助
联邦颠覆性创新机构(SPRIND)平台实施“参股模式”,快速启动高额资助项目;
向核聚变企业开放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专项项目,为大型项目补充资金;
建立“国家投资匹配机制”,以公共资金为杠杆,实现私人资本倍增。
报告还特别提到,国际经验已证明“里程碑式融资工具”能有效激活私人投资,德国需借鉴这一模式。欧洲层面的协同也被纳入考量。
报告还建议,德国需积极参与“Fusions-IPCEI”(核聚变领域关键项目欧洲共同利益)的规划与实施——IPCEI联合论坛已在创新核技术领域有成功实践,参与其中可确保欧洲层面的协调,充分利用跨国协同效应,避免单打独斗。
三、破题监管壁垒:明确 “核聚变≠核裂变”,拒绝《原子能法》束缚
报告将“明确监管规则、区分核聚变与核裂变”作为第三大关键任务,核心诉求是“让核聚变脱离《原子能法》约束”。
报告指出,若将《原子能法》(AtG)适用于核聚变研发与发展,将使德国陷入“决定性监管劣势”。因此,
政府需明确承诺:核聚变科研机构可在核法律框架之外运营——这被产业视为“成功关键”,因为《原子能法》的相关规定会严重阻碍技术进展。
报告同时呼吁国际监管协同,提及美国、英国、加拿大已建立“脱离《原子能法》的核聚变监管框架”,德国应以此为范本。
具体到创新监管体制机制上,报告提出两大方向:
监管框架需锚定“欧盟层面创新友好型核聚变法律倡议”,并落实德国《联合政府协议》中“现代、面向未来的能源政策”目标;
为核聚变项目设计“监管沙盒”——在不损害安全标准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在简化的监管条件中测试创新方案,加速技术验证与落地。
四、总结
“我们已准备好,需政策与资金铺路” 报告在结尾发出明确呼吁:德国拥有全球领先的核聚变行业生态与《高科技议程》的政策背书,这是“一次性的历史机遇”。
报告强调:“当前,德国核聚变企业已具备技术、团队与目标规划,缺的是政治决策与配套资金工具。若果断采取行动,德国可与欧洲一同成为核聚变能源的全球冠军;若迟疑,中美将主导这一未来技术,德国再次错失机遇。因此,产业启动的框架条件与关键决策,必须在当前数月内落地。”
参考链接:
- https://www.presseportal.de/pm/177716/612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