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入选日本6大国家战略技术,一文速览其聚变科研与产业发展现状

· 行业政策与报告

11月17日,日本最大的通讯社——共同通信社(简称共同社)发布消息《日本选定AI等16个研发重点支持领域》。

Section image

以下为报道内容:

日本内阁府的专家会议14日选定了人工智能(AI)、量子等16个领域的重要技术。若获得由专业人士组成的上级会议批准,政府将在2026至2030年度的政策指针《第七期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计划》中重点支援相关研发。此外将从经济安全保障角度加强相关举措,防止成果与数据外泄。

引领未来科技的16个“新兴与基础技术领域”如下:

(1)造船、(2)航空、(3)数字与网络安全、(4)农林水产、(5)资源及能源安全保障与环境、(6)防灾与国土强韧化(7)、新药研发与医疗、(8)制造与材料、(9)物流、(10)海洋、(11)AI与尖端机器人、(12)量子、(13)半导体与通信、(14)生物与健康护理、

(15)核聚变

、(16)太空。推进过程中也将兼顾研究人员的自由探究。

其中,

政府特别选定AI、半导体、核聚变等6个领域作为尤其有望催生成长产业的“国家战略技术领域”

,将加强人才培养、初创企业扶持及国际合作等。“综合科学技术与创新会议”将牵头推动,吸引民间投资。

现行的第六期计划未指定重要技术领域。研究制定第七期计划时也参考了主要国家从安全保障等角度指定重点领域的做法。(完)

2023年首份《聚变能源创新战略》明确产业化方向,到2025年修订版提前关键时间节点,日本通过政策迭代、机构搭建与资金投入,逐步构建起聚变能源发展体系。

、政策布局

2023年日本出台首个原版《聚变能源创新战略》,首次将聚变能源定位为新兴产业,明确了聚变技术从科研向产业化推进的初步方向,提出2030 年代示范、2050 年前商业化目标。

2024年3月设立聚变能源委员会(J-Fusion),进一步完善聚变技术产业化的协调机制,试图整合产学研资源以解决技术转化中的协同问题。日

本成立聚变能源委员会(J-Fusion)-正式加入中美欧能源竞赛;

2024年6月召开内阁府安全保障工作组首次正式会议,旨在细化核聚变安全法规制定方向,提出在本年度内形成安全保障基本方针。

2025年6月,经综合创新战略推进会议审议通过,日本内阁府正式发布修订后的《聚变能源创新战略》。修订后的战略将原计划2050年前后实现的发电实证时间节点提前至2030年代,并提出三项核心措施:设立内阁府任务小组以制定技术路线图,依托ITER计划推进核心技术攻关与原型电厂开发,强化政府统筹与国际协作。日

本修订《聚变能源创新战略》,竞逐2030年代发电实证

具体执行层面,今年5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和内阁府已计划向量

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QST)、国立核聚变科学研究所(NIFS)、大阪大学激光工程研究所(ILE)投入100亿日元(约合6900万美元),

用于加速核聚变相关研究。

三家机构分别运营着J

T-60SA(托卡马克)、LHD(仿星器)、FIREX(激光)装置,

形成日本核聚变研究的主要力量。同时,日本通过SBIR制度资助核聚变领域初创企业,以填补技术缺口,目前国内已涌现K

yoto Fusioneering、Helical Fusion、LINEA Innovations、EX-Fusion四

家商业化聚变公司,分别聚焦不同技术路线的商业化探索。

二、技术突破

7月,日本本土初创公司LiSTie正联合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QST)开发锂同位素(⁶Li)的纯化技术。聚焦氚增殖材料,日本LiSTie联合QST开发⁶Li纯化技术

7月,日本核聚变初创公司Helical Fusion宣布与Toshiba Energy Systems& Solutions Corporation(Toshiba ESS)签署协议,着手探索联合开发商业核聚变发电厂所用高温超导(HTS)线圈的电流引线技术。Helical Fusion与Toshiba携手开发核聚变能源用高温超导电流引线

8月,东京科学大学与EX‑Fusion合作,针对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堆的包层材料开展FeCrAl合金的耐腐蚀性研究。实验结果若验证成功,将显著缩短反应堆部件的制造周期并降低成本,为日本在2030 年代实现激光核聚变发电示范奠定关键材料基础。

10月,

核聚变技术开发公司Kyoto Fusioneering(KF)

公布了其UNITY-1集成包层与热循环设施的最新进展:

已经完成UNITY-1的大型系统部件(不包括热交换器和发电涡轮机)的建设,还成功将液态金属加热至500°C并完成系统循环等一系列测试

,所有测试进展均符合设计预期。

同月,仿星器商业聚变初创公司Helical Fusion公布其已经实现了一项里程碑性突破:

成功完成高温超导(HTS)线圈的核心性能测试,成为全球首个在模拟聚变装置内部磁环境条件下,实现全功能大型高温超导导体线圈稳定运行的企业。

11月,日本国立核聚变科学研究所(NIFS)的研究团队在核聚变诊断技术——大型螺旋装置(Large Helical Device,LHD)

的重离子束探针(Heavy Ion Beam Probe,HIBP)系统上取得重要突破。

研究团队通过在多级加速系统中优化电压分配,引入静电透镜(electrostatic lens)效应,

成功将关键诊断工具重离子束探针(HIBP)的测量效率提升了2至3倍。

相关成果已发表在聚变权威期刊《Nuclear Fusion》。

-同月,聚变燃料循环公司(FFC)已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乔克河实验室正式启动UNITY-2设施的建设工作。该设施是全球首个能够实现全回路运行的综合氚燃料循环系统测试平台,旨在推动氘-氚(D-T)聚变能源的实用化进程

三、资本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6月,日本核聚变初创公司LINEA Innovations官宣完成17.5亿日元(约1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ANRI领投,7家风险投资公司、2家企业公司及1名个人投资者跟投。

6月,激光聚变初创公司EX-Fusion宣布完成26亿日元(约18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到56亿日元。

7月,日本唯一一家仿星器聚变商业化公司Helical Fusion宣布完成23亿日元(约1500万美元)A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到52亿日元。

9月,日本核聚变技术研发公司Kyoto Fusioneering宣布结束C轮Extension(扩大轮)融资,本轮共计融资93亿日元,公司累计融资金额已经突破215亿日元。

9月,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MHI)宣布获得日本量子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QST)的制造合同,为ITER项目生产20台偏滤器核心部件——外垂直靶板(Outer Vertical Target,OVT)。此次订单为新增批次,三菱重工累计承担的外垂直靶板制造数量达到38台。

四、其他国内外合作

4月,日本东京大学宣布联合本土8家企业启动“企业赞助研究项目”(Corporate Sponsored Research Programs),旨在通过产学研合作,发展部署聚变能源所需的学术、技术基础及人才储备。

东京大学携手Kyoto Fusioneering等八家企业,推动日本聚变技术创新

5月,大阪世博会召开期间,日本与西班牙正式签署了一项聚焦核聚变材料的重要协议,根据这份合作意向协议,日本将

参与国际核聚变材料辐照设施(IFMIF-DONES)项目—这是一项位于西班牙格拉纳达省埃斯库萨尔的重大欧洲科学计划,日本承诺将会投入项目5%的建设预算(约合3500万欧元)。

双方将共同开发、测试耐极端环境的反应堆用先进材料(如合金、陶瓷或复合材料),同时也促进两国的企业未来在核聚变能源领域的合作。

6月,日本宣布已与德国签署了一份合作意向书,旨在加强两国在核聚变、人工智能(AI)、量子技术等尖端技术领域的合作。这是继上周与英国签署相关协议后,日本在推进核聚变国际合作方面的又一动作。

参考链接:

  • https://china.kyodonews.net/news/2025/11/a634729f0b96-ai16.html?sessionid=-1682228386
  • https://www.keguanjp.com/kgjp_zhengc/kgjp_zhengc/pt2024060700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