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阴影区”计算速度提升千倍,AI加速核聚变装置安全设计

· 技术突破

8月13日,一项由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PPL)及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三方联合开展的公私合作研究取得突破:利用最新研发的人工智能模型HEAT-ML大幅加速 “磁阴影”(Magnetic Shadows)的计算过程,从而为核聚变装置的安全防护与高效设计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Section image

一、 项目背景

实现核聚变发电的关键挑战在于:保护装置(以托卡马克为例)内部组件不被极端高温等离子体(温度远超太阳核心)熔毁或损坏,否则将导致停机。

所谓 “磁阴影区”,是指托卡马克内部部件表面被其他结构遮挡、免受等离子体直接高温冲击的安全区域,形成类似“阴影”的效果。其位置取决于装置内部构件的几何形状,以及约束等离子体的磁力线与构件的相互作用。

因此,如何能够准确快速地定位这些区域,对避免部件熔化、保障装置持续运行至关重要——一旦面向等离子体的部件受损,可能导致整个核聚变运行中断。

然而,使用传统开源程序HEAT计算这些“磁阴影映射图”极其耗时:它需要追踪海量磁力线并检测它们与复杂3D几何结构的相交情况,一次模拟通常需要

约30分钟甚至更长

,这也成为优化设计和实时运行的严重瓶颈。

二、HEAT-ML加速工具

为突破效率这一瓶颈,三方通过公私合作开发出革命性工具HEAT-ML。其核心在于利用

深度神经网络(一种强大的人工智能模型)

替代传统的物理计算流程。

研究团队首先使用HEAT(Heat flux Engineering Analysis Toolkit)程序,针对CFS正在建造的SPARC托卡马克装置的一个关键高温排气区域(包含底部附近的15块高热量承受瓦片),生成了

约1000个映射图样本

。这些数据被用于训练HEAT-ML的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完成后,HEAT-ML能够根据输入的几何和磁场信息,

瞬间预测

出映射图,完全绕过了耗时的磁力线追踪和碰撞检测过程。

计算时间从原来的

约30分钟跃升至毫秒级,实现了数千倍的加速

PPPL数字工程主管Michael Churchill指出,这种基于现有代码构建的AI替代模型,不仅加速了结果获取,更在装置控制与场景规划中开辟了新路径。

三、未来前景

目前,HEAT-ML作为HEAT代码的可选模块,仅适用于SPARC的特定排气区域。研究团队的

核心目标

是突破当前限制,将其能力

通用化

,以适用于计算

任何形状尺寸的托卡马克排气系统以及所有面向等离子体部件

的磁阴影映射图。

据悉,这项由公私合作(CFS,PPPL, ORNL)推动的创新研究,其基础HEAT程序由CFS的Tom Looby在PPPL工作期间开发,并得到了美国能源部(合同号DE-AC02-09CH11466, DE-AC05-00OR22725)和CFS的联合支持。

参考链接:

  • https://www.miragenews.com/ai-accelerates-fusion-system-shadow-detection-1514252/
  • https://www.pppl.gov/news/2025/finding-shadows-fusion-system-faster-ai
  • https://conferences.iaea.org/event/392/contributions/36210/attachments/20183/34239/Corona.D-TH-D-Synopsi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