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竞速:月内连签英德,日本全球合作版图急速扩张

· 其他

6月26日,日本宣布已与德国签署了一份合作意向书,旨在加强两国在核聚变、人工智能(AI)、量子技术等尖端技术领域的合作。这是继上周与英国签署相关协议后,日本在推进核聚变国际合作方面的又一动作。

broken image

一、全球“核能复兴”渐成趋势

今年4月10日,德国联盟党

与社民党在公布的联合执政协议《Verantwortung für Deutschland》中明确表示,将扩大聚变研发投入,并强调"首座聚变反应堆应在德国建成"。

最新民调显示,55%的德国民众支持恢复核电,比3年前增长23个百分比。新任总理

Friedrich Merz也

表示,将积极推动核聚变技术和SMR发展,并且已经有了初步技术研究计划。

5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4项行政令,计划2030年前启动10座大型核电站建设,到2050年将核电产能从2024年的100GW增至400GW。为此,美国将充分利用能源部下属的国家实验室来进行先进核反应堆(含裂变堆、聚变堆)的设计与测试,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也承诺将项目审批周期压缩到18个月。虽然在现阶段,这一系列措施主要面向裂变能,但未来或有机会扩展至聚变能领域。

6月23日,英国原子能管理局正式发布《

Industrial Strategy: Clean Energy Industries Sector Plan

》,确定了包括核聚变在内的最具增长潜力的六大前沿清洁能源产业。

二、日本加速推进聚变国际合作

6月4日,日本内阁府正式发布了修订后的《聚变能源创新战略》,将发电实证时间从2050年前后提前至2030年代。该文件还从产业培育、技术攻关与原型聚变电厂开发、

强化政府统筹与国际协作三个角度提出一系列行动措施。

而在此之前,5月20日,西班牙与日本还签署了一份合作意向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测试耐极端环境的反应堆用先进材料(如合金、陶瓷或复合材料)。根据协议,日本将投入3500万欧元,参与国际核聚变材料辐照设施—演示导向中子源(IFMIF-DONES)项目。

6月19日,英国和日本签署合作备忘录(MoC),将在聚变能源关键领域(包括研发、监管和劳动力)开展国际合作,初期将集中在官方组织、超导磁体技术等方面展开。年初,英国Tokamak Energy在日本成立子公司,并与Furukuwa Electric

合作开发“先进超导托卡马克聚变装置”(FAST)的超导磁体项目。

据悉,在本次与德国签署相关技术合作协议之前,日本还宣布将与加拿大展开磋商。

三、本国聚变产业优势初步显现

作为发起方之一,日本参与ITER项目的环向场(TF)线圈、中心螺管(CS)线圈、偏滤器外靶板、加热等系统的生产制造,并在材料、关键系统技术等领域培育出了优势产业。

6月20日,上海超导最大竞争对手——日本高温超导材料供应商Faraday Factory Japan也宣布与德国仿星器聚变初创公司Proxima Fusion签署了一份高温超导带材供应合同,后者将利用前者提供的高温超导(HTS)带材实现其下一个里程碑——超导演示磁体。在超导带材/线缆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Faraday Factory Japan,日本国内还有

Fujikura Electric、Sumitomo Electric、SWCC、Furukuwa Electric等企业。

核聚变技术开发方面,以2019年成立的Kyoto Fusioneering最为突出,核心产品包括:回旋管与氚燃料循环系统、能量转换系统。此外,日本还有Helical Fusion(仿星器)、LINEA Innovations(场反磁镜)、EX-Fusion(惯性激光)三家核聚变装置研发企业。

6月25日,由Kyoto Fusioneering与Canadian Nuclear Laboratory(CNL)合资设立的Fusion Fuel Cycles发布其两大核心产品相关信息:正式发布“燃料循环仿真工具—FFCSim”,并公开“燃料循环测试设施—UNITY-2”设计。前者将覆盖UNITY-2原型燃料循环全技术链,包括扩散器、低温蒸馏、催化交换、洗涤塔。后者将会在2026年启动调试工作,届时成为将全球首个全集成聚变燃料循环系统。

基于在核聚变材料与关键子系统以及科研学术等方面的优势,日本正积极扩大国际合作(特别是与主要西方国家的技术合作),雄心勃勃地力争在核聚变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正如日本J-fusion主席

Satoshi Konishi

(同时也是Kyoto Fusioneering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所说:“未来10年,我们计划实现聚变发电。”

参考资料:

  • https://www.jiji.com/jc/article?k=2025062700164
  • 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XZQOUA201RX0Q5A620C2000000/
  • https://www.law.cornell.edu/uscode/text/42/16271
  • https://mp.weixin.qq.com/s/ha2zlFZxRcxNyufdiPM0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