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华尔街日报发布消息《China Outspends the U.S. on Fusion in the Race for Energy’s Holy Grail》
美国和中国之间正在进行一场高科技竞赛,因为两国都在追逐一种难以捉摸的能源:核聚变。
中国正在超过美国,完成了一个巨大的核聚变技术园区,并启动了一个国家核聚变联盟,其中包括一些最大的工业公司。
中国的工作人员三班倒,基本上是全天候工作,以完成核聚变项目。这个亚洲超级大国在核聚变科学和工程方面的博士学位数量是美国的10倍。
其结果是,美国官员和科学家越来越担心美国早期的领先优势正在消失。
美国能源部聚变能源科学办公室主任JP Allain表示,中国每年在核聚变上的支出约为15亿美元,几乎是美国政府核聚变预算的两倍。更重要的是,中国似乎正在遵循一项类似于数百名美国核聚变科学家和工程师于2020年首次发布的路线图的计划,希望制造商业核聚变能源。
阿兰表示:“他们正在执行我们原本的长期规划。这无疑令人感到非常沮丧。”
对中国聚变设施有深入了解的科学家们认为,如果中国继续以目前的速度进行投资和发展,那么在未来三到四年内,它将有望超越美国和欧洲在磁约束聚变领域的技术水平。
当两个轻原子核合并形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就会发生核聚变。这个过程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没有碳排放和有限的放射性——如果有人能让它工作的话。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试图弄清楚如何维持核聚变反应,并设计一种将这种能量转化为净能量的方法。美国在使用激光产生聚变反应的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尽管磁聚变使用磁场限制等离子体,是许多专家希望首先商业化的地方。
中国的核聚变推动
中国正在投入大量资源来追逐能源丰富的梦想。据熟悉这项工作的科学家称,中国的工作人员只在农历新年前后休息。
“他们将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本、大量资金和大量组织。问题是,他们能弄清楚这项技术吗?“美国最大的私营核聚变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的首席执行官鲍勃·穆加德(Bob Mumgaard)说,投资者包括比尔·盖茨(Bill Gates)。
2018年,位于中国东部城市合肥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占地近100英亩的磁聚变研究和技术园区破土动工。该设施预计将于明年完工,但已经基本投入运营,并专注于技术工业化。
去年年底,中国宣布将组建一家新的国家级聚变能源公司,并指出国有的中国国家核电公司将牵头组建一个包括国有企业和大学在内的聚变能源研究联盟。在私营企业领域,能源巨头新奥集团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在2018年从零开始建立了自己的聚变能源部门。

从那时起,新奥已经建造了两个托卡马克,即可以发生核聚变的机器,使用强大的磁铁来容纳等离子体。新奥的核聚变工作在中国以外并不为人所知,其发展速度在美国或欧洲也很难复制。
自 2021 年 8 月以来,政府和私人投资者对 Fusion 的兴趣激增。2022 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实现“点火”(一种产生的能量多于消耗的能量的聚变反应)之后,对聚变技术的投资激增。自那以后,联邦研究实验室已经四次实现了这一关键里程碑。
2022年,拜登政府提出了在十年内实现商业聚变能源的目标,在一次白宫的近期活动中,有人提议仿照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半导体项目,建立一个由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参与的聚变能源联盟。此外,美国能源部最近颁发的一些奖项,其结构设计也借鉴了NASA在促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点火设施惯性聚变能源计划负责人Tammy Ma表示,美国2024财年的核聚变预算为7.9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4%,不足以跟上通货膨胀的步伐。马说,增长缓慢意味着美国研究生院的研究经费和经费资助的职位减少。
不清楚谁会赢
核聚变领域汇集了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坚信自己的技术路线能够最好地满足全球能源需求。他们大多以学术竞争者的身份相互合作,形成了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然而,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张,这种合作变得复杂化。
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在投资那些对低碳转型至关重要的原材料和技术,其中许多技术也被聚变领域的公司和研究人员所采用,例如用于控制等离子体的强大磁铁,以及用作聚变反应堆外围吸收中子的锂等。
自20世纪50年代末各国开始解密聚变能源研究以来,聚变科学家们一直在交换和分享信息。中国、俄罗斯和美国都是参与法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的35个国家之一。
据其他科学家观察,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核聚变会议上更倾向于通过直接对话来分享信息,尽管语言障碍有时会影响交流。
美国国会聚变能源核心小组联合主席、弗吉尼亚州民主党众议员唐·拜尔指出,美国的核聚变投资大多流向了传统项目,而非最前沿的技术。
拜尔表示:“在中国,据我们所知,他们投入的数十亿美元实际上将用于开发与Helion或Commonwealth Fusion等美国顶尖私营聚变企业竞争的技术。”
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教授丹尼斯·怀特,曾多年参与中国聚变咨询委员会的工作,他提到中国过去几十年在聚变项目上几乎是空白,但中国仅用大约10年时间就建立了世界级的聚变科学项目和国家实验室。
怀特教授强调:“他们迅速达到了这一水平,几乎就像一道闪电。不要低估他们迅速提升技术的能力。”
怀特认为,美国在创业精神方面具有优势,但需要私营公司、大学和政府之间更好的协调,类似于20世纪50年代开发核潜艇计划时的合作模式。
他坦言:“我不清楚最终谁会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