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收官在即,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交出亮眼答卷。新闻联播2025年11月13日以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非凡“十四五 ” 大科学装置建设全面提速 筑牢科技强国基石》
为题,聚焦从核聚变到科学数据中心的65+国之重器集群,展现我国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进的坚定步伐。
其中,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更剑指2027年全球首次聚变发电验证,成为“国之重器”方阵中的耀眼新星。
一、"聚变心脏"总装:精度毫米级的大国工程
在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的建设现场,机器轰鸣与精密测量仪器的嗡鸣交织成独特的"聚变交响曲"。BEST项目工程负责人黄雄一透露,目前现场装配的部件数以万计,从超导磁体到偏滤器,每一个核心部件的安装精度都要求控制在毫米级——这相当于在十层楼高的装置上,实现发丝级的精准对接。
作为我国首个兼具"紧凑型"与"发电验证"双重特性的聚变装置,BEST的创新之处在于体积比 ITER 缩小约 40 %,同时通过新型包层设计首次实现聚变发电演示。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表示
BEST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工程化应用迈入新阶段
。
二、从EAST到BEST:合肥科学岛的"聚变接力赛"
新闻联播特别提到,BEST的建设依托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大科学装置集群优势。事实上,这片诞生过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的土地,已形成全球罕见的聚变研究梯队:
EAST装置
:持续刷新等离子体运行时间纪录,为BEST积累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CRAFT设施
:作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提前攻克了超导磁体、包层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难题;
BEST装置
:承前启后,直指"发电验证"这一聚变能源商业化的关键节点。
从CRAFT到BEST,合肥已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工程集成到原型装置的完整创新链。
三、国际赛道上的中国速度:从ITER合作到BEST引领
在全球聚变竞争格局中,中国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2025 年 10 月 14 日《环球时报》报道中明确指出,中国已高质量完成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18个关键部件的研制安装任务。
相较于ITER侧重"科学可行性验证",BEST直接瞄准"发电技术演示"
;与美国SPARC装置的"高磁场紧凑型"路线不同,BEST采用更适合工程化放大的超导磁体方案。这种差异化创新,使得我国在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中占据了独特的战略地位。目前,合肥等离子体所已与全球超120余家科研机构建立协同创新机制,BEST的实验数据未来将向国际合作伙伴开放共享。
四、从“十四五”收官到“十五五”谋划:聚变能源锚定新征程
新闻联播用一组硬核数据勾勒出“十四五”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加速度”:
在建和运行的大科学装置已超65个,覆盖粒子物理、聚变能源、生命科学等11个前沿领域
;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较“十三五”末期增长5倍;31个国家库资源保有量稳步提升。这些设施不仅数量倍增,更形成了“布局-建设-运行-共享”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中
国工程院院士、聚变领域学术带头人李建刚在公开采访中指出,BEST 是“十四五”成果向“十五五”目标过渡的关键节点,预计最迟在2030年实现“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标志着我国从基础研究迈向工程化示范阶段。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突出国家战略需求,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
面向未来,我国将逐步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以国之重器为基石,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中国正朝着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
参考链接:
- https://mp.weixin.qq.com/s/ZVYlQfNkxm9E1Kk61e-NOA
- 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KEB2F229000189FH.html
- https://stock.finance.sina.com.cn/stock/view/paper.php?symbol=sh000001&reportid=800443118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