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能源因其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特性,被视为解决未来能源危机的理想选择。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开发正迅速推进,核聚变创新联合体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在核聚变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
核聚变创新联合体

在2023年12月29日,以“核力启航 聚变未来”为主旨的可控核聚变未来产业推进会成功召开,会上,由中核集团牵头,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正式宣布成立(注:25家单位名单见附录一),同时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筹)揭牌,同时还举行了第一批未来能源关键技术攻关任务正式发布,并对各单位的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
一是要切实增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可控核聚变作为人类能源问题的理想解决方案,已成为大国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可控核聚变发展,就新一代“人造太阳”、 ITER 计划重大工程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这是对推进可控核聚变的有力鞭策,务必加快推进贯彻落实。
二是要牢牢把握培育未来能源产业的关键环节。从国家需求出发,高起点谋划未来能源产业;从产业思维出发,高水平培育未来能源产业;从深化协同出发,高质量发展未来能源产业,切实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像轻核原子一样紧密结合,发生聚变反应,形成强大发展动能。
三是加快推动未来能源可控核聚变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抓紧任务落实;要强化改革赋能,将改革深化行动和发展未来产业紧密结合,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强化政策支持,推动政策穿透落地、见行见效。
这不仅是中国核聚变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国家能源战略的关键一步。
联合体成立的战略性意义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核聚变创新联合体的成立正是对这一战略的响应。
通过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的产学研融合能集成生产、教育、科研等优势资源,协调上、中、下游的创新链关键环节,是带动研发生产全流程创新的关键之举,对优化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化效率的提升,助力产业链的发展:
核聚变技术的产业化不仅需要科学上的突破,还需要工程上的创新和市场的认可。联合体的成立,有助于集中力量解决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如材料选择、设备制造、系统集成等。通过联合体的协调和推动,可以加快核聚变技术的工程化进程,提高产业化的效率和成功率。
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包括核聚变设备制造、核聚变电站建设、核聚变燃料供应等。联合体的成立,有助于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
三、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公众认知
联合体的成立,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通过联合体的培训和实践项目,可以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熟悉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为核聚变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同时,核聚变作为一项前沿科技,其研发和产业化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联合体的成立,有助于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交流,提高社会公众对核聚变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通过联合体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核聚变技术的原理、优势和应用前景,为核聚变技术的推广应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总的来说,核聚变创新联合体的成立,对于加快我国核聚变技术的研发进程、推动核聚变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促进核聚变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联合体的协调和推动,可以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形成核聚变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我国乃至全球的能源革命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附录一:以下为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25家成员名单:
-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
- 四川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
- 西南交通大学
-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 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