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智能控制!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磅发布

· 行业政策与报告

8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提出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9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能发科技〔2025〕73号)重磅发布,可控核聚变智能控制成为“人工智能+核电”典型应用场景之一。我们梳理了《实施意见》涉及可控核聚变的主要内容,以供各位快速了解:

Section image

一、加快“人工智能+核电”应用场景赋能

《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核电”应用场景赋能。

围绕核电安全发展,构建核电安全预警、电站运行事件智能溯源分析、应急响应的智能辅助支持系统,

开展核工业特种运维机器人技术攻关

,持续推动核电系统的自动启停等技术升级演进,

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离子体预测控制、可控核聚变等技术路径,

推动核电行业向数据驱动、模型牵引、智能管控的新模式稳步转型。


《实施意见》指出,“人工智能+核电”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 核电智能安全管控

    。借助数据治理及人工智能技术,聚焦运行事件溯源、技术规格书及运行参数边界条件,智能识别人员、设备、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推进安全预警、智能应急响应等场景技术攻关与应用。

  • 核电智能运维

    。利用各阶段的构筑物、系统及设备/部件的数据,建立数据驱动的核电厂模型,推动核电人工智能小模型及专业大模型研发,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核电系统智能监测、预警、诊断和预测中的应用,提升机组性能智能诊断和优化能力,提升关键设备、系统及机组的一键启停等能力,拓展高放射性、水下及密闭空间等高危场景机器人作业的范围与深度。

  • 可控核聚变智能控制。结合可控核聚变装置多物理场耦合特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可控核聚变智能控制系统研究,研发等离子体位形实时预测-磁约束参数自适应调控智能模型,实现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稳态运行的智能化控制。

二、保障措施

《实施意见》指出,到2027年,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根基不断夯实,人工智能赋能能源核心技术取得显著突破,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此,《实施意见》同时提出六大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实施。

各地方能源主管部门和相关中央企业要根据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统筹衔接好相关规划,结合实际加快推动本地区、本单位“人工智能+”能源的发展,做好各项要素保障,探索构建安全治理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层层落实、安全发展的工作格局,

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能源领域融合应用的技术研发、示范试验、推广应用等工作

2.推动协同创新。

围绕能源领域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应用关键共性技术和配套专用技术,

推动建设一批行业研发创新平台。鼓励企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高校、社会服务机构等单位,

建设以技术创新融合应用为目标的跨领域、跨学科的

“人工智能+”能源创新联盟

,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构建开放协同、共创共享的能源智能化创新生态体系。

3.加强标准规范建设。

在深入总结应用示范实践的基础上,加快编制能源数据治理、多元异构算力融合、典型场景设计等一批技术标准规范,推动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

探索建立人工智能应用评估指标体系和行业级人工智能应用标准测试平台

,提升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安全应用水平。

鼓励能源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以技术标准“走出去”带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在海外能源市场推广应用。

4.开展试点示范。

组织开展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遴选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场景和企业标杆应用。

鼓励开展能源和交通融合、油气和新能源融合等跨领域、跨行业典型场景示范。

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相关技术装备优先纳入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支持范围。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因地制宜开展能源领域各类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

,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发展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入探索、先行先试。

5.加大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

中央财政资金带动作用

,依托能源领域、人工智能领域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专项

,有序推动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关键枢纽作用,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科技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应用。

6.完善人才培育生态。

鼓励能源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共建“人工智能+”能源人才培养基地,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设计跨学科课程体系,

重点培养具备能源系统知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产教协同增加复合型人才供给。

参考链接:

  • https://www.nea.gov.cn/20250908/8a90bf7f17b141038fe7be0988a2c60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