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与清洁能源转型的双重驱动下,核聚变能源因“零碳排放、燃料充足、无长寿命放射性废料”的独特优势,成为解决人类未来能源危机的战略方向。然而,核聚变堆内极端的辐照环境——高温、高能中子轰击、氦(He)/氢(H)气体嬗变——对面向等离子体材料(PFMs)的性能提出了苛刻要求。作为当前PFMs的“主力候选”,金属钨(W)虽具备高熔点、优异热导性和低侵蚀率等优势,却长期受困于氦泡形成与辐照缺陷累积导致的结构脆化问题。
近日,由波兰国家核研究中心Amin Esfandiarpour团队联合芬兰阿尔托大学完成的研究,在《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通过经典分子动力学(MD)模拟,系统对比了纯钨与等摩尔WTaCrV高熵合金在含氦(0%、1%、2%)重叠位移级联环境下的缺陷演化规律,首次揭示了WTaCrV在复杂辐照条件下的抗辐射机制,为核聚变堆PFMs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一、研究背景:PFMs的困境与WTaCrV的潜力
1. 核聚变堆对PFMs的严苛要求
PFMs需直面三重极端考验:高能中子轰击引发原子位移级联,形成弗伦克尔对(FPs)、位错环等缺陷;氦离子注入与嬗变反应产生的氦原子易聚集成泡,导致材料肿胀;瞬时热负荷与周期性热冲击叠加辐照缺陷,加速材料失效。
2.钨的局限与高熵合金的突破
纯钨因熔点(3422℃)、热导率(173 W/(m・K))优势成为ITER偏滤器材料,但存在明显短板:氦含量超0.3%时,500℃以上即形成大尺寸氦泡;中子辐照后位错环与间隙网络导致硬度升、塑性降。
高熵合金(HEAs)凭借“高熵效应、缓慢扩散效应、晶格畸变效应”展现潜力,其中WTaCrV不含钼(Mo)、铌(Nb)等长寿命活化元素(退役放射性风险低),前期实验显示其800℃、8dpa重离子辐照下无位错环形成。但此前缺乏“预存氦+中子辐照” 复合环境(接近真实堆工况)的性能研究,此正是本研究核心目标。
二、实验设计:模拟真实辐照环境
1.核心参数设定
材料体系:纯钨(体心立方)与等摩尔WTaCrV(W:Ta:Cr:V=1:1:1:1,体心立方);
氦含量梯度:0%、1%、2%(原子占比,覆盖堆内氦累积范围);
辐照剂量:550次位移级联模拟达0.2dpa(NRT公式计算,对应堆运行初期损伤);
温度:300K(模拟PFMs非稳态低温工况)。
2. 模拟工具与势函数
计算平台:LAMMPS用于动力学模拟,OVITO结合位错提取算法(DXA)分析缺陷;
势函数组合:金属-金属用DFT验证的EAM势,氦-氦用Becker对势,氦-金属用JN势与ZBL势衔接,确保短程相互作用计算精准。
3. 缺陷表征指标
聚焦弗伦克尔对(FPs)浓度、间隙原子团簇尺寸/分布、位错密度/类型、氦泡(VₙHeₘ)尺寸/稳定性,量化对比两种材料抗辐射性能。
三、核心发现:两种材料的缺陷演化差异
1. 无预存氦(0% He):WTaCrV控缺陷能力凸显
FPs浓度:WTaCrV(约0.35%)高于纯钨(约0.25%),因高熵合金晶格畸变降低原子位移阈值,初期损伤总量高;间隙团簇与位错:纯dpa时,最大间隙团簇尺寸为WTaCrV的26倍,且出现1/2<111> 位错环;WTaCrV无大于10原子的间隙团簇,无位错环;
空位团簇:均以单空位或2-4原子小团簇为主,WTaCrV大空位团簇(>20原子)占比略高。
2. 低预存氦(1% He):钨缺陷加速,WTaCrV稳定
FPs浓度:纯钨0.2dpa时较无氦提升5倍,WTaCrV仅提升1.5倍;
位错:纯钨1/2<111> 位错环密度增30%,出现<100>位错环;WTaCrV仍无位错环;
氦泡:WTaCrV氦泡呈球形、分布均匀,周围仅单氦原子或小团簇;纯钨氦泡尺寸不均、形态不规则,与位错环相互作用明显。
3. 高预存氦(2% He):钨缺陷失控,WTaCrV氦泡稳定
纯钨极端缺陷:0.2dpa时形成含12869原子的“多边形间隙网络”(十字形),由位错环“筏化”形成(氦原子钉扎位错,引导间隙团簇排列);
WTaCrV氦泡:无位错环,但氦泡通过“空位捕获氦原子”“小泡合并”生长;大泡(如V₃₂He₅₃)在位移级联中稳定,无破裂收缩;
空位分布:WTaCrV多数空位集中于21-50原子团簇,纯钨空位团簇尺寸分布更分散。
四、抗辐射机制:WTaCrV的“原子密码”
1.间隙原子扩散慢,抑制位错环形成
高熵合金晶格畸变形成化学势梯度,使WTaCrV中间隙原子扩散激活能(1.2-1.5 eV)远高于纯钨(0.8-1.0 eV),间隙原子难长距离迁移聚集,从根源避免位错环。
2.空位-间隙复合快,减少缺陷累积
WTaCrV晶格畸变增加空位与间隙原子相遇概率,复合概率比纯钨高40%,且不受氦原子影响,大部分初期缺陷“自我修复”,不累积为不可逆缺陷。
3.氦的低扩散+高捕获,调控氦泡
低扩散:1800K时,WTaCrV中氦原子4ns轨迹长度仅为纯钨的1/3,难自由迁移形成大泡;
高捕获:VₙHeₘ泡(n>2)中,WTaCrV氦-空位结合能(1-2eV)高于纯钨(0.5-1eV),泡体稳定;无预存空位时,WTaCrV 1800K下无氦团簇,纯钨900K以上即出现。
五、工程启示与展望
1.工程价值:低活化+抗辐照的双优势
WTaCrV无长寿命活化元素,契合堆退役安全需求,是“退役友好型” PFMs候选;但高氦含量下氦泡生长需优化,可通过纳米晶化(增加泡形核位点)、成分微调(加钛/锆提升氦结合能)控制泡尺寸。
2.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高温性能未知:当前仅300K,需开展800-1200K(堆稳态温度)模拟与实验,验证间隙扩散、氦泡稳定性变化;
长期疲劳待验证:堆运行数十年,需测试WTaCrV高剂量(>1dpa)下氦泡剥落、晶界开裂风险;
工业制备挑战:四种元素熔点差异大(W:3422℃,Ta:3017℃,Cr:1907℃,V:1910℃),易成分偏析,需开发激光增材、热等静压等工艺保证均匀性。
本研究首次揭示WTaCrV在复合辐照环境下的抗辐射机制,打破纯钨不可替代的认知。随着高温模拟、长期实验与工业制备技术突破,WTaCrV有望成为衔接 ITER与商用堆的关键PFMs,为核聚变能源商业化奠定材料基础。
参考链接: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5-1908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