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官宣完成8.63亿美元的B2轮融资(累计规模已接近30亿美元),资金将用于SPARC装置建设与ARC电站的开发。值得关注的是,本轮投资者名单中出现了显卡巨头英伟达(NVIDIA)的身影,这也是其在核聚变领域的首笔投资。本篇文章,我们希望能就全球核聚变商业公司在投融资方面表现出的几点趋势展开分析。

一、“实验室”突破性进展,核聚变商业化步伐明显提速
核聚变商业化的加速,本质上是科研突破与资本力量共振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外主要聚变装置相继取得里程碑进展,这些科学成就不仅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更直接催生了一批商业化实体。
Wendelstein 7-X(W7-X)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仿星器聚变装置,由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IPP)运营。W7-X的磁场由50个非平面线圈(non-planar coils)和20个平面线圈(planar coils)提供,分为5个对称的区域,模块化线圈结构设计使得等离子体可以实现稳态运行。今年5月,W7-X创下等离子体持续时间40s以上的聚变三乘积记录,远超托卡马克在这个时间尺度上的三乘积表现。
Proxima Fusion于2023年从IPP剥离成立,专注于利用QI-HTS(准等动力-高温超导)仿星器技术建造核聚变电厂。
今年1月,Proxima Fusion宣布开源仿星器装置开发代码工具VMEC++(VMEC的升级版)。2月,公布了1GW商业级仿星器聚变电站集成概念设计“Stellaris”。6月11日,Proxima Fusion宣布完成1.3亿欧元(约1.5亿美元)的A轮融资,一跃成为融资总额最高的仿星器商业聚变公司,同时也创下欧洲私营聚变企业单一轮次融资规模之最。
EAST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EAST的成功建设和运行,实现了稳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等重大成果,多次创造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也为我国未来聚变堆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丰富经验
。今年1月,EAST首次实现超过亿度1066秒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刷新托卡马克装置长脉冲纪录
。聚变新能是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主导成立的磁约束核聚变技术成果转化核心平台,目标是将可控核聚变技术从实验阶段推向商业化应用。聚变新能正在建设的BES
T
预计将在2027年建成,届时有望成为世界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并将在EAST装置的基础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引领燃烧等离子物理研究,为中国聚变能的发展做出前瞻性和开创性贡献。
2025年3月,由中核集团下属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制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离子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双亿度”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聚变挺进燃烧实验。不久之后的5月,“中国环流三号”同时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度、高约束模式运行,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达到10的20次方量
级。2023年底,在“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上,“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聚变公司”)便宣布筹建。今年7月,中国聚变公司正式揭牌,落地上海。作为中核集团聚变能源产业的实施主体、投融资平台及抓总单位,中国聚变公司将以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技术路线,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阶段,最终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的任务
目标。
自2022年首次实现净能量增益以来,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至今已经先后完成9次“点火”,最高的一次是在今年4月7日,以2.08MJ的输入能量实现了8.6MJ能量输出(+/-0.45MJ),Q值达到创纪录的4.
13。NIF多次“点火”催生了Inertia Enterpr
ises
的商业化尝试。2025年8月,这家由NIF核心科学家Andrea Kritcher、聚变电厂设计师Mike Dunne和科技企业家Jeff Lawson正式携手亮相,并且获得了近200项关键专利授权,涵盖聚变点火所需的激光技术、燃料靶设计等核心领域,并与LLNL达成独特的技术转让协议。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这种深度绑定也使得Inertia Enterprises成为惯性约束聚变商业化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
科研突破向商业公司的转化,正在重塑核聚变的投资评估体系。传统上依赖技术路线图和理论模型的投资决策,现在有了更具体的参照系。这种 “从实验室向商业化” 的转化,使核聚变投资从模糊的概念阶段进入可量化评估的新阶段。
二、明星机构与个人投资者下场,核聚变关注
度大幅提升
近年来,核聚变领域一改以往主要由政府资助的研究模式,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机构和科技领袖的大规模投资。私人资本的涌入显著加速了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其中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Lowercarbon Capital以及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等人的投资布局尤为
引人注目。
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微软创始人Bill Gates在2015年牵头设立的气候科技专项基金,其35亿美元资金规模和 “超级LP制” 架构(LP包括扎克伯格、贝索斯、马云等商业领袖)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机构。而在核聚变领域,BEV已经先后投资了CFS、Type One En
ergy
和Pacific Fu
sion(Pacific Fusion获得9亿美元A轮融资,成为聚变行业创
业领
域焦点)。
Lowercarbon Capital作为气候科技投资领域的活跃者,以更密集的出手频率展现了对核聚变赛道的信心。该基金由前谷歌员工、早期科技投资人Chris Sacca创立。Lowercarbon Capital全力押注核聚变,已经先后出手了8家聚变企业,分别是ZAP Energy(Z箍缩)、CFS(高温超导托卡马克)、Avalanche Energy(磁静电混合约束)、Renaissance Fusion(仿星器)、Thea Energy(仿星器)、Xcimer Energy(激光)、Pacific Fusion(脉冲驱动惯性约束)、Accleron F
usion(
μ子
催化聚变)。Sam Altman在核聚变领域的所有个人投资者中,或许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这主要源于其另外一个身份——Open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而作为Helion Energy的早期投资者和董事会主席,Sam Altman累计已向这家商业聚变公司投入了3.75亿美元(公司累计融资规模为10亿美元)。今年1月,Helion Energy还宣布完成4.2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
这部分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商业聚变电厂建设及原型机部件(电容器、磁体和半导体等)开发。除了核聚变,Sam Altman还投资了一家核裂变初创公司——Oklo。后者成立于2013年,专注于核裂变技术,开发小型反应堆(如Aurora发电站),目标是为数据中心、军事基地等提供稳定电力。
三、数据中心电力需求激增,科技巨头意图锁定未来产
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科技巨头面临日益严峻
的能源消耗挑
战。大型数据中心和AI训练集群的电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因其间歇性特点难以满足稳定供电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核聚变能源以
其零碳排
放
、燃料丰
富
和持续供
电的特点,成为科技巨头眼中理想的未来能源解决方案之一
。
2023年5月,微软与Helion Energy签署了一项大胆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根据条款,后者将会在2028年之前通过核聚变发电并为前者提供至少50MW的电力,否则将支付罚
金。这一举措显示了微软对Helion Energy技术的信心,也反映了公司对解决长期能源需求的紧迫感。微软总裁Brad Smith也表示:‘’如果我们对工程进展的势头不乐观,我们就不会签订这项协议。
”今年7月30日,Helion Energy宣布该项目建设工作已经启动
。作为美国另一重量级科技巨头,谷歌的核聚变布局则呈现出 “多轮投资+深度绑定” 的特征,谷歌继2021年参与CFS的B轮(总规模18亿美元)的融资之后,2025年再次追加投资并与CFS签署电力采购协议(PPA
)
。根据协议,CFS将从其第一座发电厂ARC向谷歌输送200MW电力,该电厂预计2030年代投入运营,谷歌作为首位客户还拥有从其他ARC电厂购电的优先
权。
2021年,谷歌还领投了TAE Technologies单笔2.8亿美元的融资,并在次年继续追加投资,算上今年6月新一轮1.5亿美元的融
资
,谷歌已经在四年内三度参与TAE的融资。TAE采用场反位形(FRC)技术路径,以氢硼作为聚变反应燃料,目标通过自主研发的粒子加速器技术、专用电源和实时主动反馈控制系统,成功抑制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在稳态运行中产生适用于聚变的稳定等离子体。今年4月,TAE在最新发布的Norm装置(得名于其较前代装置Norman显著缩短的尺寸),通过创新性仅使用中性束注入(NBI)技术,在装置中心直接生成、加热并稳定FRC等离子体。相比传统FRC装置依赖复杂等离子体形成段(装置两端的石英长管)和超音速碰撞,新技术使系统尺寸、复杂性和成本降低达50%,为经济竞争力和商业化铺平道
路。科技巨头们的入局正在重塑核聚变的商业化路径。与传统能源投资不同,他们的入局具有三大鲜明特点:一是以长期购电协议或财务投资,降低技术商业化风险;二是将核聚变纳入AI生态的核心环节,形成“算力-能源” 闭环;三是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参与聚变装置的优化,实现跨界
协同。
四、产业资本涌入,“供应链+资金链”加速聚变装
置开发
随着核聚变技术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应用,产业资本逐渐涌入这一领域。不同于风险投资机构追求财务回报的特性,产业资本更
加注重战
略
协同和供应
链整合,通过资金支持与技术赋能相结合的方式,加速聚变装置的开发和商业化
进程。
德国仿星器公司GAUSS Fusion的发展历程堪称是产业资本协同创新的典范。这家在2022年成立的德国商业聚变初创企业,旨在使用强磁场方法开发商业仿星器聚变发电厂。从公司创立之日起,产业资本的支持就已浮出水面,包括Alcen、ASG Superconductors、Bruker EAS、IDOM和RI Research Instruments等等。在工程化阶段,意大利ASG公司提供先进制造技术,德国RI Research Instruments贡献磁体系统经验,这种供应链协同有助于大幅降低了原型机开发的风险。
今年5月,一家来自法国的激光聚变公司—GenF摆脱“隐身”模式,正式公
开亮相
。2023年6月,法国本土制造业巨头Thales联合CEA、CNRS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在“法国2030”计划倡议下,发起了TARANIS项目,意在证明设计首座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堆的可行性,并在2024年2月入选“创新核反应堆”计划,初始开发阶段获得1850万欧元的预算。
在核聚变领域,Thales此前以供应商身份已经活跃了25年,在开发高功率激光系统、电子管与等离子体加热设备、等离子体诊断系统等领域有着不俗的成
绩表现。
今年7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公司正式揭牌,其庞大的资本结构则反映了中国产业资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色。这家2023年底由中核集团发起设立的 “国家队”,通过多轮增资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资本持股结构:中核集团直接和间接持有57%股权,中石油旗下昆仑资本持有20%,上海未来聚变公司(股东之一为上海电气)持有11.
81%。
上海电气在核聚变装备制造领域已有二十多年技术积累,是国内核聚变主机系统核心设备供货业绩最全面的装备制造企业之一,产品矩阵包括了真空室、杜瓦、冷屏、线圈盒、测试杜瓦等相关装备,参与了国内不少装置研制(如EAST、BEST、ITER、HH70、EXL-50U等等)。今年7月底,由上海电气承担的全球首台ITER磁体冷态测试杜瓦(MCTB)从上海正式发运。
五、核聚变商业
化未来展望
7月22日,美国聚变工业协会(FIA)重磅发布全球聚变行业报告《The global fusion industry in 2
025》
。报告显示:累计融资金额达到97.66亿美元,较2024年增加26.43亿美元,新增融资为近三年之最。而在
数量方面,托卡马克(包含球形托卡马克)、仿星器和激光聚变路
线均为7家(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统计口径原因,FIA报告收录的中国企业仅包含能量奇点、星环聚能和
新奥3家)。在未来,聚
变技术路径的多元化格局将会持续。虽然托卡马克仍然是获得最多投资和技术最成熟的技术路径,但仿星器、场反位形、激光约束等替代路径正在获得更多关
注和资源
。
政策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以适应核聚变商业化需求。多个国家已经将核聚变纳入未来产业规划,日本、英国和美国均已发布国家聚变能发展战略,中国也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都明确支持可控核聚变研发。同时,监管框架也在逐
步建立,如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聚变装置辐射安全管理有关事
项的通知
》。今年7月,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向美国参众两院提交《支持批量制造核聚变设备许可的基于风险、基于性能、针对特定设计的监管框架研究》报告,系统梳理内外部监管经验,明确批量核聚变设备许可框架的核心方向,为美国核聚变技术从 “实验室研发” 向 “规模化商用” 的监管衔接提供关键依据。种种政策表明,各国也在积极关注核聚变的发展动态
,积极出台政策,为行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核聚变能源正在从遥远的科学梦想转变为可商业化的能源解决方案,从投融资角度来说,塑造人类未来能源格局或许正在迎来“”历史性机
遇”时刻。化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