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型聚变反应堆的热管理突破:Super-X偏滤器排气控制技术验证

· 技术突破

9月5日,由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科研人员领衔的国际团队在英国MAST-U核聚变装置上开展实验,证实替代偏滤器构型(ADCs)在核聚变排气控制中具有核心优势:相比传统偏滤器,ADCs可将热负荷降低10倍以上,这为STEP等未来紧凑型核聚变反应堆的排气难题提供了可行解决方案。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Energy》。

Section image

一、研究背景:核聚变的 “散热困境” 与破局需求

核聚变被视为“终极清洁能源”—— 通过模仿太阳内部的氘氚聚变反应,可释放近乎无限的能量,且无温室气体排放、核废料风险极低。目前最成熟的聚变装置是“托卡马克”,但其核心挑战之一是等离子体排气的热负荷管理:聚变产生的高能粒子会逸出磁约束区域,集中冲击装置的“偏滤器”,形成的极端局部热流,远超现有材料的耐受极限。

更严峻的是,当前主流研发方向“紧凑型聚变反应堆”(如英国STEP、美国 ARC)为追求低成本与小型化,单位面积的热负荷比传统装置更高,传统偏滤器因“抗扰动能力弱、瞬态应对差”,已成为聚变实用化的关键瓶颈。为此,研究团队将目标锁定在“替代偏滤器构型(ADCs)”,试图通过结构创新破解散热难题。

二、核心方案:ADCs偏滤器的 “智能散热” 设计

ADCs的核心思路是通过磁场拓扑优化实现“主动降温”,而非被动硬抗热负荷,其中性能最突出的是“Super-X”和“Elongated(加长型)”两种构型,关键设计包括三点:

  • 扩大靶区面积:通过增加粒子“打击点”的半径与磁通扩张程度,将集中热流分散到更大区域(类似将高压水流通过喷头分散,降低局部冲击);
  • 延长降温路径:设计更长的偏滤器“通道”(偏滤器腿),让高能粒子在到达靶面前,有更多时间与中性气体碰撞、散热;
  • 强化中性粒子约束:配备“强挡板”结构,防止降温过程中产生的中性粒子回流至聚变核心,避免干扰反应稳定性。

相比传统偏滤器“窄操作窗口、易失控”的缺陷,ADCs通过上述设计实现了 “更稳定、更抗扰” 的散热能力。

三、实验验证:在MAST-U装置上的 “实战测试”

Section image

研究团队在英国

MAST-U托卡马克

(专为聚变排气技术研发的试验装置)上开展实验,该装置可灵活切换 “传统偏滤器(CD)”“加长型(ED)”“Super-X(SXD)” 三种模式,通过精准诊断与控制验证ADCs的性能。

1.关键测试手段

  • 实时监测技术:利用“多波长成像(MWI)”系统追踪氘气(D₂)的“D

    2

    Fulcher band emissions”,以此定位等离子体的“电离前沿”(降温边界),量化偏滤器的 “脱靶状态”(即粒子与靶面分离的降温程度);

  • 智能控制系统:开发“无反演前沿跟踪算法”,可在2.5ms内完成数据处理(响应速度达400Hz),配合PI控制器实现“自动温控”——当监测到降温不足时,自动调节氘气注入量,维持稳定散热。

2.实验设计逻辑

通过 “气体流量扰动实验” 模拟聚变反应中的瞬态波动,对比三种偏滤器的动态响应;同时测试“上下偏滤器独立控制能力”,验证双零构型反应堆的适配性。

四、核心发现:ADCs的三大突破性优势

实验结果表明,ED和SXD的性能全面优于传统偏滤器,核心突破体现在三方面:

1.抗扰动能力显著提升

传统偏滤器对气体注入的扰动极为敏感——仅需5×10²¹D₂/s的流量就会触发“失控”(电离前沿迅速逃离靶区);而ED和SXD仅需1×10²¹D₂/s即可稳定维持脱靶状态,且对流量波动的响应平缓,相位延迟仅40°-70°(远低于传统偏滤器的剧烈波动)。

2.实现全自动反馈控制

团队首次证实ADCs可与实时控制系统兼容:同一PI控制器能精准追踪ED和SXD的电离前沿,实现稳定的自动散热;而传统偏滤器因响应过快(<2.5ms),根本无法被控制系统捕捉,难以实现有效控制。

3.上下偏滤器 “解耦独立控制”

通过“单侧气体阀扰动实验”发现:仅扰动下偏滤器的气体注入,上偏滤器无任何响应,反之亦然。这证明ADCs可实现上下偏滤器的“独立调节”,解决了双零构型反应堆中“功率分配不对称” 的关键难题——未来聚变堆可针对上下区域的热负荷差异精准调控,避免局部过热。

此外,ADCs还具备“被动吸收瞬态热流” 的能力:面对聚变反应中的突发能量波动,无需依赖控制系统干预,即可通过自身结构缓冲热量,大幅降低偏滤器损坏风险。

五、应用价值:为STEP等紧凑型反应堆铺路

本研究通过实验首次证实了“替代偏滤器+实时控制” 方案的可行性,不仅填补了ADCs工程应用的技术空白,更为紧凑型聚变反应堆的热管理提供了 “可落地、可复制” 的解决方案。

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紧凑型聚变堆——英国

STEP项目

(计划2040年代建成,目标输出120MW电力),其偏滤器设计与MAST-U高度相似(强挡板、长腿结构、双零构型)。本研究的成果可直接指导STEP的工程设计。

论文主要作者,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核聚变科学技术组

Kevin Verhaegh表示:“这些成果为英国STEP装置、美国ARC装置及欧洲DEMO等未来项目带来利好。我们证明即使对偏滤器进行适度而策略性的改造,也能获得与极端几何设计相当的优势。鉴于极端设计在电站中更难实现,本研究为未来聚变装置设计优化开辟了新路径。”

参考链接:

  • https://www.differ.nl/news/publications-kevin-verhaegh-bob-kool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5-025-02121-1?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25-01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