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第25届法德部长会议在法国土伦召开。会后,法国与德国共同宣布两国将在能源领域加强合作研究力度,整合专业知识与资源,以应对核聚变领域的科学和技术挑战。这一承诺将在即将出台的谅解备忘录中正式确立,标志着向打造脱碳且具有竞争力的欧洲能源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核聚变科研基础
在核聚变研究方面,法国和德国主要的科研机构包括:
CEA(法国):
即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最早成立于1945年10月,现有员工超过2万人,年度研发经费预算超过59亿欧元。CEA由法国政府资助,主要从事能源、国防和安全、信息技术和卫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具体包括:核反应堆的设计,集成电路的制造,放射性同位素治疗疾病的使用,地震学和海啸的传播,计算机系统安全等方面。旗下拥有IRFM(磁约束聚变研究所)和DAM(军事应用局),分别运营着WEST和LMJ两台聚变装置。其中,LMJ除了从事惯性激光核聚变研究外,也承担了核武器研究的任务。
IPP(德国):
即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隶属于马克斯·普朗克学会,是欧洲最大的聚变研究中心,成立于1960年,专注于等离子体物理和核聚变技术开发。现在运营着ASDEX Upgrade和Wendelstein 7-X。
KIT(德国):
即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德国重要的核聚变研究机构之一,在聚变材料科学和氚技术方面具有较强影响力,涉及聚变燃料循环、氚与材料相互作用(如氚在ITER结构材料中的扩散、渗透和释放)以及氚化水处理技术。
FZJ(德国):
即于利希研究中心,德国核聚变研究的关键参与者。研究范围涵盖等离子体约束、加热和诊断技术,以及聚变反应堆的材料科学和超算应用,具体方向包括高温等离子体行为模拟、磁约束系统优化和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等等。
Fraunhofer-Gesellschaft(德国):
即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目前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下辖76家研究所。在核聚变领域,协会下属的弗劳恩霍夫应用固体物理研究所(IAF)、激光技术研究所(ILT)、制造技术和先进材料研究所(IFAM),以及集成电路研究所(IIS)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激光聚变、材料开发和等离子体技术。
二、商业化公司及重点产业链企业
法国、德国近些年在核聚变商业化方面涌现了不少新力量:
Renaissance Fusion(法国):
2020年7月,成立于法国格勒诺布尔方丹,是欧洲最早成立的磁约束核聚变企业。公司基于德国IPP的Wendelstein 7-AS仿星器装置提供设计思路,致力于借助简化的仿星器反应堆设计、液态锂壁和高温超导线圈,推动核聚变成为一种可行、低维护和可扩展的能源。今年3月6日,Renaissance Fusion宣布获得3200万欧元A轮融资。
Genf(法国):
一家来自法国的激光聚变公司,2025年5月正式对外公开亮相。
2023年6月,法国本土制造业巨头Thales联合CEA、CNRS和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在“法国2030”计划倡议下,发起了TARANIS项目,意在证明设计首座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堆的可行性,并在2024年2月入选“创新核反应堆”计划,初始开发阶段获得1850万欧元的预算。
Focused Energy(德国):
成立于2021年,由达姆施塔特大学衍生而来。2024年11月,公司宣布将在旧金山湾区建设一个尖端的激光聚变开发设施。2025年3月,Focused Energy正式宣布已与德国能源巨头RWE签署协议,双方计划在一座已关闭的核裂变电站址-比布利斯(Biblis)建设一座聚变发电厂。
Marvel Fusion(德国):
成立于2019年,总部位于慕尼黑,致力于开发短脉冲激光驱动的惯性约束聚变,预计2027年实现技术验证示范设施建设。2024年10月,Marvel Fusion宣布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通过公私合作形式建造的激光聚变设施ATLAS启动建设,预计2026年年中建成并投入运行。今年5月,
Marvel Fusion再获5000万欧元投资,加速核聚变技术及原型设施开发
。
Proxima Fusion(德国):
成立于2023年,总部位于慕尼黑,IPP的衍生公司,致力于开发准等动力(QI)仿星器聚变装置。今年1月,公司宣布开源QI装置开发工具VMEC++;2月,提出"Stellaris"全球首个商业化聚变电站集成概念设计。今年6月,
Proxima Fusion宣布完成1.3亿欧元(约1.5亿美元)的A轮融资,一跃成为融资总额最高的仿星器商业聚变公司,同时也创下欧洲私营聚变企业单一轮次融资规模之最
。
Gauss Fusion(德国):
成立于2022年,总部位于加兴,同样从事QI仿星器装置开发,目标在2045年前,推动欧洲首座GW级聚变电站落地。今年6月,Gauss Fusion宣布启动氚增殖系统评估工作。
而在产业链方面,法德作为老牌工业国家,也有不少知名配套企业,尤其是传统核电强国的法国
Thales(法国):
全球高功率激光技术领导者,聚焦惯性约束核聚变(ICF)与磁约束核聚变(MCF)双路径研发。其核心产品为高功率激光系统和
电子回旋加热系统。
Air Liquide(法国):
低温系统与特种气体龙头,为核聚变提供全链条气体管理解决方案。服务装置包括:法国Tore Supra(WEST前身装置)、英国JET、印度SST-1、韩国KSTAR和日本JT-60SA等等。
ALSYMEX(法国):
核聚变反应堆核心部件制造商,聚焦复杂机械系统与材料工程。作为法国Alcen集团子公司,承担ITER偏滤器、低温泵及第一壁板的设计与制造。
Absolut System(法国):
低温系统与超导磁体冷却解决方案供应商。参与法国WEST升级项目,为磁约束装置提供定制化冷却方案。
Framatome(法国):
核工程与ITER关键设备集成商,与中核集团联合中标ITER主机安装项目(TAC-1)等多个项目,负责托卡马克装置核心部件(如真空室、磁体系统)的精密组装。其技术团队参与过法国LMJ的工程实施,具备大型聚变装置的系统集成经验。
三、些许思考与分析
法德两国一直以来,都位居欧洲核聚变演技前列,但是在商业化方面却呈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即从事托卡马克技术路线的商业化公司缺位。
法国德国作为欧盟(英国已退出)核聚变研究最强的两个国家,其托卡马克的研究有着很强的基础,同时也取得过不俗的成绩。但是在商业化考量上,却呈现另一番景象,现有的商业化公司押注在仿星器与激光方面,呈现分庭抗礼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全球最受瞩目的核聚变项目——ITER本身就位于法国境内,且欧盟是价值量贡献最大的一方,法国和德国无论是时间还是资金上,已经投入了很多资源,但是项目进度一直低于预期。因此,在商业化公司看来,出于成本与速度的考虑,仿星器和激光也成为了能够为之一试的选项。
回归到本次两国的合作上,法国作为传统核电强国,其核聚变链上企业存在明显“大而强”的特点,而德国出现了不少小而精的“隐形冠军”企业,这种差异化特点也为两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链接:
- https://genf-systems.com/publications/actuality/franco-german-agenda-about-fusion/
- https://www.elysee.fr/en/emmanuel-macron/2025/09/01/franco-german-economic-agenda
- https://www.bundesregierung.de/resource/blob/992814/2382172/c66956885b760592bbe25810ff81cb5e/2025-08-29-dt-fr-wirtschaftsagenda-data.pdf?download=1